• 从化学不及格到逆袭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发现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地区人民的命运

    信息发布时间:2023-05-16 05:05:24

    内容:

    “我们绝对不能忘记,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仅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因为我们是谁——而这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这取决于我们一开始是如何被塑造的。我永远会为自己是来自雷默尔顿(Ramelton)的男孩而感到自豪。”

      ——William C. Campbell博士

    ▲William C. Campbell博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他是一名成长于爱尔兰农村的小镇男孩,家庭普通,小时候也没有接受过优质的教育。甚至在他13岁时,他还分不清物理和化学。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男孩却在日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说,他的所有成就都是和他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就是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威廉·坎贝尔(William Campbell)博士。今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结合公开资料为大家讲述这个小镇男孩一步一步成为一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

      化学不好的小镇男孩

      小威廉·坎贝尔于1930年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出生,在爱尔兰共和国的雷默尔顿镇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父亲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却格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坚信教育的价值。在小威廉还不够年龄去寄宿学校的时候,父亲为他和他的妹妹聘请了一名家庭教师马丁小姐。在马丁小姐的教导下,小威廉坚信学习永远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等到小威廉13岁时,他被送到了北爱尔兰的一所由退休教师组成师资队伍的寄宿学校——坎贝尔学院。对于一个此前基本上过着隐蔽生活的小镇男孩来说,在坎贝尔学院的生活是一次了不起的冒险。在那里,以前从没接触过科学的小坎贝尔被一些对他来说十分新鲜的科目弄得晕头转向。刚开始,他甚至分不清物理和化学,只是觉得物理好难。而化学就更不用说了,小威廉觉得它就像是一种魔法。然而,生物学却使他深深着迷,这可能就是他后来对寄生虫产生兴趣的最早的线索。

      在坎贝尔学院,小威廉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寄生虫这种生物的存在。在一次学校的郊游途中,他参加了农业展览。从一家公司的广告宣传单上他了解到,有一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牛羊中常见的肝吸虫病。这张传单被小威廉带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的内容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因此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决定投入到人类医学和兽医学背景下的生物学。

    ▲一只感染了大拟片吸虫的绵羊(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1948年秋天,威廉进入了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Dublin University)。在那里,他不得不再次面对以前不太喜欢的学科——物理和化学。对他来说,化学一如既往地充满了神秘色彩,物理也是一大挑战。在大一时,威廉的化学成绩没能达到及格线。但幸运的是,他的成绩被四舍五入到了最接近的整数,最终被判定为了及格。

      随着学习的深入,威廉发现,他热爱的生物学正在逐渐向化学和物理靠拢——在爱尔兰海岸彼岸,两位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正在试图使用物理学和化学方法解开生物学中的一大难题——DNA结构之谜。因此,威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生物学的乐趣,他开始在物理和化学这些“硬科学”上下功夫。最终,威廉以一等荣誉从三一学院毕业了。

      接受重要导师的指引,踏上研究寄生虫的快乐旅程

      在三一学院,一位特别的教授改变了威廉的人生。这位教授名叫德斯蒙德·史密斯(Desmond Smyth),他在无脊椎动物生理学领域,尤其是实验寄生虫学领域非常有名。当时,出于对威廉的欣赏和他在生物学方面的痴迷,史密斯教授对于还是本科生的威廉也会悉心指导,他会与威廉分享自己的工作、让威廉到自己的实验室看他正在进行的研究,并最终使威廉将兴趣聚焦在了寄生虫上。

      毕业后,在史密斯教授的促成下,威廉选择远赴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的博士课程是包括兽医学和动物学的“联合专业”课程。由于威廉此前就对肝吸虫有所了解,他被分配到了一个针对肝吸虫的项目。

    图片来源:123RF
      当时,威廉的兽医学导师是阿莉·托德(Arlie Todd)教授。托德教授的教学方法是让新生先从例行任务开始,比如饲养蜗牛之类的,然后等待学生的好奇心自由滋长。这种宽松的科研环境对于威廉来说简直如鱼得水,他甚至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在学校里的家,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里面。

      在托德教授的实验室里,威廉乐此不疲地对一些因偶然好奇心萌生出的疑问进行研究——做那些没有人做过的实验,然后回答之前没有人问过的问题。这些研究不仅给威廉带来了快乐,最终还产生了6篇学术论文。

      在新药发现领域,经验比灵感更重要

      1957年,随着博士毕业临近,威廉在托德教授的建议下参加了默沙东公司的面试。尽管学生时代在学习化学时的艰难挣扎还历历在目,威廉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也正是这次尝试,开启了威廉在医药行业数十年的职业生涯。

      在默沙东的研究所,威廉博士身边充满了才华横溢的化学家们。其中有两位科学家对威廉博士的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位是时任默沙东寄生虫学研究部主任的阿什顿·卡克勒(Ashton Cuckler)博士,他出色的洞察力能指导威廉博士把精力集中在所需要的研究上,同时也给了威廉博士自由选择最具吸引力研究方向的权利。

    ▲威廉博士人生中的三位导师,史密斯博士(左),托德博士(中),卡克勒博士(右)(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另一位是杰出的药物化学家刘易斯·萨雷特(Lewis Sarett)博士,他打破了威廉博士在药物开发领域上的天真想法——通过基于寄生虫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发现来开发新药。萨雷特博士指出,相比于通过基于寄生虫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发现来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基于以往的药物筛选经验找到针对性药物的概率更高,这在历史上已有不少先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影响寄生虫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思路转变后,威廉博士与化学家同事们进行了密切的跨学科合作。在默沙东工作的33年里,威廉博士和同事们为默沙东带来了至少6种驱虫药,其中就包括后来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伊维菌素(ivermectin)。

      1978年,日本化学家大村智博士培养出了一种菌株,威廉博士随后从中成功纯化出了一种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的物质,在对它进行化学修饰后,他们发现这种物质(即伊维菌素)竟然能对两种寄生虫病——河盲症和象皮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河盲症是由一种微小的蠕虫引起的,这种蠕虫可以感染角膜并导致失明。而象皮病也是由蠕虫引起的,会产生慢性肿胀。这些疾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最贫困和偏远的地区。而伊维菌素的发现则使全球数百万贫困地区的患者能够免于失明或致残,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2015年,因他对寄生虫病治疗作出的贡献,威廉博士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他一同分享这一殊荣的还有大村智博士,以及为疟疾的治疗作出杰出贡献的药学家屠呦呦女士。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在接受诺贝尔奖的采访时威廉博士表示,新药的发现从来不是依靠一时的灵光一闪,而是扎扎实实的经验——它必须通过很多测试,才能一步步走到大众面前。因为经验告诉他,即使发现了一种对某种疾病有活性的新物质,还会因为许多其他的因素导致它最终无法在临床上使用。而他在药物发现以外的工作才有可能从灵感爆发中取得一些成果。

      退休后开启教书育人的第二项事业

      对于威廉博士来说,虽然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不包括从事教学工作,但教学一直是他最大的乐趣之一——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医学院和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担任兼职教授多年。1990年时,使他从事教学工作的机会来临了。

      那时,默沙东宣布了一项政策,将向选择提前退休以教授数学或科学的雇员科学家提供更多的退休福利。而德鲁大学正好也颁布了一项对退休的科学家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计划——德鲁大学将为退休的科学家提供岗位,使他们能够继续活跃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并把多年以来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传授给本科生们。于是,威廉博士选择提前退休,开展他的第二项事业。

    ▲2018年,威廉博士在德鲁大学做演讲(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
      相比于教学工作,威廉博士更热衷于指导本科生,带领他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他指导过的几名本科生在毕业时已产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并在知名的同行评审期刊上进行了发表。他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中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收尾方式了。

      尽管目前威廉博士已经退休了,但每年的春天,他仍然会在德鲁大学的科学课上进行演讲,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热情。

      尾声

      威廉·坎贝尔博士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和人类福祉的献身精神。从爱尔兰的乡村小镇,到国际科学界的顶峰,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脚踏实地和虚怀若谷的作风,为寄生虫病治疗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成功传奇,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他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研究如何直接改善人类生活。他让我们相信,每一个人,无论出身和背景如何,都有潜力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

      2022年10月,威廉博士收到了一份饱含善意的礼物——他的家乡雷默尔顿镇为其设立了一座真人大小的纪念雕像。威廉博士深受感动,他开玩笑地说道:“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长大的小镇竟然采取了如此非凡的行动,而且是在我还活着的时候做的!”